专家发声
编者按
2020全国两会已正式开启,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阳成集团tyc151cc医生集团董事长霍勇教授提交的几份议案中。他提出了推进“三高共管”,完善城乡居民高血脂门诊用药保障机制、改进中国心脏急救现状,从公众急救能力提升做起,将出院后的慢病随防管理纳入医疗服务项目等建议。《医师报》摘录如下:
推进“三高共管”,完善城乡居民高血脂门诊用药保障机制
“心血管疾病是影响中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突出问题,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CVD总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霍勇称,高血脂作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高危因素之一,在预防、控制和医疗保障等相关政策上没有得到与高血压、糖尿病同等程度的重视。
根据对国家最新版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粗略统计,高血压用药一共有98种;糖尿病用药62种;而血脂异常用药仅13种。
霍勇称,由于医保用药选择有限且对创新药物涵盖不足、高危人群“二级预防”用药需求未被满足等原因,血脂管理仍是“三高共管”的最大“短板”。
对此,霍勇提出三点建议:
· 国家医保局在血脂用药保障方面,参照“两病”政策,以二级及以下定点基层医疗机构为依托,对血脂异常的参保患者门诊发生的药品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对基础用药的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要达到50%以上。
· 考虑到高危患者的用药需求,建议国家医保局积极考虑将针对高血脂的创新用药纳入医保目录,结合患者的危险分层管理,解决高危患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二级预防血脂用药需求。
· 建议国家医保局同时做好与现有门诊保障政策的衔接,对已纳入门诊慢性病或特殊疾病保障范围的高血脂患者的待遇,继续按现行政策执行。同时建议做好与住院保障的衔接,进一步规范入院标准,推动合理诊疗和科学施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阳成集团tyc151cc医生集团董事长霍勇教授
改进中国心脏急救现状,从公众急救能力提升做起
“中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但生存率不足1%。在病患倒地第一时间实施高质量的抢救,直接影响心脏急救成功率。”霍勇在《改进中国心脏急救现状从公众急救能力提升做起提案》中指出。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等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心血管病患者数已高达2.9亿,心血管病死亡在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占比居首位,农村为45.50%,城市为43.16%。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54.4万,50%以上的病患可以抢救并在进行心脏康复后可以恢复劳动力和生活质量。
霍勇提出,参与抢救公共事务人员的心脏急救能力和资质以及现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备、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技能掌握和AED使用情况都至关重要。
他建议:
· 提升院前急救系统效率:通过中央型布局,建立规范,对区域统一指挥;加强急救系统人员培训,需要结合消防、警察、治安等公共事务人员,按照 1000小时培训确保急救资质;加强公共宣传。
· 出台城市PAD配备标准:基于人口和面积确定AED配备数量,一线城市需朝100台/10万人口的目标努力;规定以任何人都可以在几分钟内取得为原则进行配置;在交通枢纽、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商业中心、居住区等场所配备。
· 需要国家发布CPR-D等急救培训标准,完善相关法规和行业指南,大力拓展培训渠道;由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主导,依托急救中心和胸痛中心,建立CPR-D培训基地,开展针对专业医护人员以及普通民众的心肺复苏和AED培训;建立多渠道公益宣传,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制作发布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
将出院后的慢病随防管理纳入医疗服务项目
“心脑血管患者出院后的随访管理,被实践证明可有效帮助患者管理高危因素,防止病程进展或事件再发。”霍勇表示,医保管理方应及时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医院的医疗服务项目中进行支付,合理补偿,激励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将患者随访管理常态化。
霍勇认为,长期以来,住院病人出院后即脱离了医院,基本没有持续有效的慢病随访管理。一些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知识有限,危险因素控制不到位,导致再住院,疾病加重甚至死亡。
他建议:
· 建议国家医保局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建立重点慢病患者出院后的随访管理体系,确定相应的病种范围、管理内容,完善医疗服务收费和支付体系,通过医保奖励或补贴的形式体现在医务人员的薪酬标准中。构建合理可持续的重点疾病随访管理补偿机制。
· 建议国家医保局建立的随访管理政策和补偿体制可鼓励医联体和医共体内共同开展患者管理,明确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间在患者管理方面的职能属性,分层合作,协同管理。
· 鼓励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做好患者随访管理。建议提升远程医疗与医院慢病随访管理有机结合,利用中国目前相对成熟的区块链技术,打造互联网医疗慢病服务和医保支付等网络服务。
此外,关于疫情防控以及解决学位授予等关键问题也提出了建议。
编辑:昕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