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声
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胸痛救治单元的需求越高。
县域卫生传媒记者丨宋攀
如何把胸痛中心建设引向深入?9月5日,中国县域健康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执行主席、太阳成集团tyc151cc医生集团董事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发出设问道,进一步提升心肌梗死救治水平,推行胸痛救治单元已是大势所趋。
太阳成集团tyc151cc医生集团董事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胸痛中心联盟、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胸痛中心总部联合发布的《积极推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通知》,胸痛救治单元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且主要适用于承担急性胸痛急诊任务、年接诊量≥10例,按照就近原则与已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建立了常态化联合救治及转诊关系的基层医疗机构。其建设内容包括成立胸痛救治单元组织架构、配备必要设备及药物(床旁心电图机、POCT、双抗药物等)、制定联合救治及转运流程、开展培训及大众教育等。
在霍勇看来,胸痛救治单元是胸痛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
作为一项新型的医疗救治模式,胸痛中心的核心理念是建立体系,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改善预后。这种新型的模式,在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改善预后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胸痛中心有效降低了心肌梗死住院死亡率,降幅为30%~70%。
霍勇介绍,近十年来,我国胸痛中心发展势头迅猛,从一个专业的专病救治协同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政府政策支持、医疗机构、院长、医生、多种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的一项工作。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全国有近5000家医院参与了胸痛中心建设,其中,1372家通过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实现100%的省份覆盖,84%的地级市城市覆盖,76%的县覆盖。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胸痛中心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典型代表是,因为大部分胸痛中心体系仍局限在医疗机构,没有形成良好的联动局面,阻碍了急性心梗的协同救治水平。
霍勇在现场分享的一组数据直观地呈现出这一问题造成的不良后果。急性心梗救治的黄金时间是120分钟。而有研究显示,在我国,急性心梗患者从发病到进入医院,全国平均时间是308分钟。并且,绝大多数患者是自行到医院,没有通过120急救转运,也没有通过医疗机构进行转运。
霍勇认为,缩短急性心梗患者从发病到再灌注的时间,其破题之策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水平,普及公众健康素养,在此背景下,胸痛救治单元应运而生。他指出,规范化的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对于胸痛患者及时明确诊断,减少发病后早期救治延误,降低死亡率,提高心梗救治率具有重要意义。
或许是因为胸痛救治单元切中了分级诊疗的要害,据霍勇介绍,胸痛救治单元一经推出,便受到业内的广泛认同和参与。今年4月,中国胸痛救治单元培训认证标准出台,不到半年的时间,胸痛救治单元取得了很大进展。截止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将近50个地级市的卫健委发文,提出建设胸痛救治单元。相关平台建设两个月的时间内,近千家胸痛救治单元在网上进行申请。并且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于胸痛救治单元的需求积极性越高。
“从胸痛中心到胸痛救治单元,其意义不仅仅是关注了胸痛这一类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类疾病建立专科医联体,落实了分级诊疗,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霍勇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