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声
4月10日,2021医学界价值医疗大会暨第二届“泰山奖”颁奖仪式于上海举办。泰山奖之“年度诊疗方案奖”被授予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执行主席、中国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表示:担“泰山”之名,必将誓言负重前行。
近年来,细心的你不难发现,胸痛中心这个名词不断在我们眼前展现,并逐渐形成记忆点:越来越多医院在最为显眼的位置树立起胸痛中心标志;越来越多公众平台宣传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意义;越来越多科普栏目突出展示胸痛中心救治流程;越来越多心梗患者通过胸痛中心让生命得以重燃!
胸痛中心,这个在十年前还比较陌生的名字,却在一群志同道合的心血管专家全力推动和国家卫健委大力支持下,在短短几年内一次次地刷新着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新成就、提升着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高度。中国胸痛中心始终以深化胸痛中心救治体系,形成急性心梗全国救治基本网络为目标,以提升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率和救治效果为动力,真真正正地拯救着无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
此次中国胸痛中心荣获第二届医学界价值医疗泰山奖年度诊疗方案奖,“医学界”在采访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执行主席、中国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时,霍勇教授也抒发了感言: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之所以能够如星火燎原般迅猛发展,是因为每一个胸痛中心人都清楚身上的责任重于泰山,促进我国心血管事件拐点早日到来、助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血管健康的使命始终推动着我们迎难而上,携手前行!
太阳成集团tyc151cc医生集团董事长霍勇教授
霍勇教授专访实录:
医学界:霍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医学界的专访。多年来,我国胸痛中心发展快速,这其中既有国家卫健委等行政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也有心血管行业专家全身心推动,在您看来,为何我国要不遗余力地推进我国胸痛中心建设?
霍勇教授:近20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一直很严峻,其中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重要死因,将给家庭以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急性胸痛相关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救治既需要技术,更需要效率,时间就是生命。然而,我国长期以来针对这类疾病救治严重不足:诊疗缺乏规范的流程,漏诊及误诊率高;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现象并存,医疗资源应用不合理;由于患者延误、转运延误、治疗延误等多种原因导致救治流程欠规范,再灌注治疗时间与指南推荐标准差距大等问题。所以,我国急性胸痛相关疾病诊疗救治体系亟待改进。胸痛中心建设的初衷即为优化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以达到降低急性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的目的。因此,在我国推广建立规范化的胸痛中心非常必要。
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的医生,我见证了太多家庭因为患者突发急性心梗等心血管疾病救治不及时而发生的悲剧,这也让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提升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其核心是在医疗技术普遍提升和医疗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基础上,加快完成从医疗技术应用,到医疗模式优化,再到医疗体系完善的系统性提升。在预防救治的关键环节上进行标准化、体系化建设,这就是胸痛中心建设在我国过去的十年中的探索和实践。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发病后第一时间获得救治,在保障生存的基础上,还要能够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幸运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好时代——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将人民健康作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为胸痛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最坚实的发展基础,可谓天时;胸痛中心事业从起步开始,国家卫健委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不遗余力地支持并持续发布政策进行推动,可谓地利;医疗机构、行业专家在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谓人和。就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促进下,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才能够从2015年的几十家迅速发展为如今的1672家,燎原之火渐成其势!
医学界:您刚刚提到,目前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已达1672家,这是个不小的成就,那么,胸痛中心建设究竟从哪些方面真正的改善了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效果?
霍勇教授:总的来说,我国胸痛中心起步较晚,但在1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医学模式,即抓住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结合疾病救治需要、医疗制度改革需要,通过标准制定实施,完成从医疗技术到医疗模式再到医疗体系建设的过渡,即重大疾病关键环节上的标准化、体系化建设。并且非常成功的将其运用到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实际救治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提升急性胸痛救治网络密度:截至目前,参与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单位已超4800家,全国302个地市(州)至少有一家胸痛中心,基本形成了全国急性胸痛救治基本网络。胸痛中心的救治网络建设能够极大程度保障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同质化,是对《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专项行动的强有力贯彻!
第二,改善了我国急性胸痛救治现状:根据《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0)》显示,2020年虽然受到新冠疫情影响,胸痛中心建设仍保持了与2019年同样的救治水平,保障了各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胸痛中心保证短时间内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救治,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平均入门到导丝通过(D2W)时间近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115分钟缩短到2020年75分钟,标准版77%和基层版76%的患者能够在入门90分钟内开通血管。胸痛中心建设确保大部分STEMI患者得到有效的救治,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12小时内达到医院的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为83%、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该指标为84%。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了住院费用,标准版与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STEMI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下降至8.40天和7.03天,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下降至4.05万和2.50万。降低病死率,胸痛中心建设之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死亡率为10%以上,标准版与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分别为3.48%和4.05%。实践证明,胸痛中心在救治急性心梗患者关键环节上将技术和体系进行整合提高了救治效率,是创新医疗服务供给模式的实践形式,持续改善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确保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三,延伸胸痛中心为新型心血管防治体系建设提供实现路径:我们将胸痛中心建设理念不断的延伸。胸痛中心的建设实际上是从医疗技术到医疗模式再到医疗体系建设的过渡提升,这种提升是针对重大疾病关键环节上进行标准化体系化的建设,它不仅仅适用于急性胸痛比如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疾病,也适用于像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高血压等主要的心血管疾病。除了以心血管学科中心建设为抓手不断的推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胸痛中心促进国家五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发展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所以到今天我们也不难发现,胸痛中心开展的各项工作不仅仅是解决了胸痛中心建设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推动了中国心血管防治体系的建设,同时也不断的推动我们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胸痛中心的建设一直践行健康中国战略行动的要求,为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全方位的健康保障。
医学界:胸痛中心现阶段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未来应如何持续深化体系建设推动胸痛中心继续加速发展?
霍勇教授:十余年发展开拓使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步入新的征程。近两年来,我们提出了要大力推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这个胸痛救治单元,指的就是基层医疗机构,像一些达到相应资质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通过救治单元建设,可以快速接诊急性胸痛患者、提供规范化基础诊疗、及时转运、开展区域内疾病康复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和筛查,实现急性胸痛患者救治和管理两个“一公里”,一是救治起跑第一公里,二是慢病管理最后一公里。
这是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胸痛救治网络的基础环节,目前已有近2600家基层医疗机构参与建设,提升了各级医疗机构急性胸痛救治效率。这种加强各级医院联动,协同救治的模式与国家分级诊疗要求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16字方针高度一致。
另外,我们也持续推进“三全模式”落地,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了48个“全市模式”,目前已初步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通过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模式,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构建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救治体系”、“预防筛查体系”、“慢性疾病管理体系”组成的区域疾病/健康三个体系一张网。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及与120急救体系的数据共享与无缝对接,在区域内,以早期筛查、基层首诊、慢病健康管理、院前-院内结合、院内MDT机制建设、院后康复体系建设为主要环节,形成以患者为中心从疾病的预防、筛查、院前急救、院内治疗到出院后随访和康复的全病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希望在未来几年,进一步深化胸痛中心体系建设,首先能够加强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互动及合作,在政府领导下发布胸痛中心建设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推进胸痛中心建设,扩大协同网络深度、广度,实现市市有胸痛中心联盟、县县有胸痛中心,助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其次,胸痛中心的常态化质量控制工作也不能放松,要落实各级协同工作机构职能、持续提升胸痛中心建设质量;此外,在大数据时代,更需要进一步加速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胸痛中心”,还要完善胸痛患者院内外全程管理流程,建立筛查及随访体系,启动高效、智慧化的患者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院内外一体化的医疗服务等等,胸痛中心建设虽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的“让每个中国人都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这一初心永远不变。
后记:承“泰山”之名,誓负重前行
采访中,霍勇教授反复强调:中国胸痛中心获得此次“泰山奖”是公众对于我们的最大认可,但扛起胸痛中心这座“泰山”的是高屋建瓴守护百姓健康的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领航者;是一群志同道合,肩负重担的胸痛中心建设方案制定者;是投身于我国胸痛中心发展,倾情挥洒理想和情怀的建设者;是千千万万根扎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一线的执行者;更是每一个珍重自身健康,勇于向疾病挑战的身体力行着,担“泰山”之名,必将誓言负重前行。
专家介绍
太阳成集团tyc151cc医生集团董事长霍勇教授
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亚洲心脏学会主席、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院长。
霍勇教授积极推动中国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普及、规范和发展,取得了业界公认的成就和声誉,主持建立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系建设。霍教授主持全国心血管病症质量控制和专科医师培训和认证体系建设,牵头制定多项国家疾病诊疗标准和心血管专业的指南和共识(30余项)。
同时,霍勇教授专注H型高血压和脑卒中防治,在相关领域研究中处于国际引领地位。霍勇教授主持确认中国脑卒中高发的原因,并且创新提出高血压患者补充叶酸预防脑卒中这一简便有效的脑卒中预防策略。
霍勇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多项国家级课题,28项国内外创新药物临床研究,在JAMA等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文章267篇,影响因子累计1274分;发表中文文章535篇;主编学术专著86部,牵头制定28项国家疾病诊疗标准和专业指南共识;2项国际指南,先后获得11项发明专利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20)、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6年)、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2);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第十三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2年)、吴阶平创新奖(201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一等奖(201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等多个奖项,202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