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声
一个偶然的“不顺”,使他把做医生治病救人当成了一生的职业选择;一次偶然的“观察”,让他发现了心肌桥的“半月现象”,这一被国际学术界称为“葛氏现象”的重大发现改变了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凭着高超技术和超凡胆识在心血管里“游弋”,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
少年壮志“中国心”
16岁就考上了青岛医学院、一路读到博士的葛均波,1990年被派往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继续深造,并于1993年到埃森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葛均波天资聪慧,在德国留学第一年即在《德国心脏病杂志》上发表了《腔内超声准确性及可行性研究》一文。从此,他在学术上便屡屡有所突破。尤其是他对心肌桥的新发现,被国际学术界称为“葛氏现象”,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
那是一个周末的上午,葛均波像平时一样来到他所在的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实验室分析资料。忽然间,他“看见”了一名心肌桥患者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低回声或无回声的半月形暗区。出于对科学工作的严谨,他找出了以前所有的资料重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一名心肌桥患者的图像都存在相似的“半月现象”。
“半月现象”发现后,欧洲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Sanchez教授等发表评论说“葛均波等首次发现‘半月现象’,对心肌桥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葛均波等是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心肌桥的先驱……”3年后,葛均波提出: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肌桥患者的缺血症状,而硝酸甘油则加重缺血,这些都已被写入我国七年制的《内科学》教材。
这时的他才30岁出头。
1999年4月,葛均波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举家回国。他受命担任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在葛均波的主持下,中山医院心导管室工作量直线上升,2001年全年完成心导管诊疗手术1600例,2011年更是增到了8400例,10年翻了5倍多。他还把从德国带回来的所有有关心脏移植手术的资料都复印出来,促成了医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展。如今,中山医院的心脏移植手术已完成了300多例。
精湛医术治病救人
2010年5月,葛均波接诊了一名10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小杰杰。小杰杰7岁时在其他医院接受了先心病的手术治疗,但仅仅过了3年,他又出现了胸闷、胸痛、气喘的症状,在学校只要一活动,就会晕倒。
经检查后,葛均波发现孩子的心脏已经出现衰竭,尤其是左侧的主冠脉非常狭窄,一旦堵塞,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经过再三研究,葛均波决定采用微创介入技术,打开小杰杰严重堵塞的左冠状动脉。
类似的介入手术葛均波已成功完成了上万例,但这一次,手术宣告失败。“我们尝试了五六根导管,没有一根可以跟小杰杰的血管匹配。”走出手术室,葛均波向小杰杰父母解释道。“我孩子的苦是白受了吗?”看到孩子父母的眼泪,葛均波也流下了泪。
葛均波马上联系国内所有的导管生产厂家,却没有一家生产儿童适用的导管。葛均波又想到了日本的心脏病专家。一问之下,日本有特制的导管。有了特制的导管,小杰杰的第二次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
而手术的费用却让这个来自农村的家庭无力负担。在葛均波的努力下,日本的导管公司、支架公司全都决定不收取任何费用,葛均波所在的心内科医生们也都纷纷为小杰杰捐款。
有一位80多岁的冠心病患者从外地慕名找到葛均波:“葛医生,请你给我做介入手术吧。”葛均波详细了解老太太的病史后说:“在您血管里放个支架,对我来说只是15分钟的事。但以您现在的情况,没必要做这个手术。”患者不解:“我们当地的医生说我的病很严重,不放置支架不行。”
“您的心脏病属于稳定性病变,只要不干重体力活,不赶公交车,不会出问题。以您现在的年龄,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出现。而放置支架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凝结的药物,有脑出血的风险。所以,放支架的弊大于利。”葛均波耐心解释道。
“假如您是我的母亲,我一定不建议您做这个手术。”这句“假如”的话,终于说动了患者和家属。
“我的名字叫‘学波’”
葛均波“游弋”在心血管里,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完成了难度极高的国内首例冠状动脉“高频旋磨术”;成功地进行了国内第一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开展了上海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
“做医生我每天都有幸福的事,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病例的治疗时是幸福的,被国内外同道认可的时候也是幸福的,在我们这个团队里工作也是幸福的。”葛均波把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他的团队。
比葛均波早5年来到医院心导管室工作的护士长冯琪说:“葛主任遵循的人生哲理为:求实求是,人生不可无求;勤勉勤奋,学问源自于勤;戒骄戒躁,淡然得意之事;坦诚坦荡,坦然失意之时。这些年来,葛均波带领我们团队就是这么一路走来。”
在传统强势学科心内科,葛均波既是学科带头人又是科主任,他在“岗位责任书”上明确写道:“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和学科接班人的培养,为年轻业务骨干的成才创造条件。”
在名医葛均波手把手带教传授技术、大胆放手加强操练下,团队后备人才梯队相当齐整:“大弟子”钱菊英等人早已独当一面、声名渐起,科室内资历最浅的博士也做得一手漂亮的心脏导管手术。
而且这个团队还不时向上海其他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输送人才。已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内科担任主任的刘学波教授说:“我是葛均波老师的学生,我的名字叫‘学波’,真的从葛老师身上学会了做人,学到了本领,使我现在能独当一面地工作。”
葛均波小传
1962年出生于山东省五莲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德医学会名誉会长、全球华人心脏保健网主席等职,被评为美国心脏病学院(FACC)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FESC)院士。
(转自上海支部生活 徐汇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