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与国际水平接轨,日趋成熟的微创导管消融术已经可以治愈或治疗多种快速心律失常,如反复发作的心房颤动(房颤)、总是折磨人的早搏(室性早搏、房性早搏)、说犯就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等等。”
01—技术优势
心律失常的微创导管消融术需要精准的心脏解剖学定位,通过术前心脏增强CT扫描、术中X射线透视和造影、导管接触心腔内壁重建心脏三维模型等可以初步实现,但是增强CT和X射线都需要接受一定剂量的射线辐射,导管接触心腔内壁的三维重建对术者的操作要求较高且不易判断心脏内的精细结构,而心腔内超声是把带有超声探头的导管经外周静脉送入心脏,不需要X射线即可实时直视心脏的解剖结构,与三维标测系统结合即可实现心脏三维解剖结构的实时展现。
近些年来心腔内超声逐渐成为心脏电生理介入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因可获得实时解剖结构,可以指引导管操作,明显提高成功率,降低不良并发症风险。与经食道超声心动相比,心腔内超声导管不是由专职超声医生操作,而是由心脏电生理手术的术者自己操作,既不需要全身麻醉,也不会发生食道损伤,还可及时发现心包积液或血栓等不良事件。另外心腔内超声还显著降低了术者和患者的X射线曝光,并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效率。
02—什么样的患者和情况适宜使用这一技术
1、无X射线指导下的房间隔穿刺。
2、各种快速心律失常的解剖标测,尤其是一些需要精准定位的特殊心律失常(如乳头肌室性早搏、希氏束旁室性早搏)。
3、心脏解剖异常或变异患者的实时解剖定位。
4、消融术中监测和第一时间发现不良并发症。
5、替代经食道的超声心动检查指引左心耳封堵、指导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等。
03—经典的治疗案例
52岁男性,心悸气短2年,因“频发室性早搏”入院,既往明确诊断肥厚型心肌病10年。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到室性早搏32486次,室性早搏占全天心跳的三分之一,平均每分钟23跳早搏。从心电图室性早搏的形态来判断可能起源于左心室乳头肌。
患者因终日心跳“间歇感”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导致焦虑和抑郁状态,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考虑到该患者有肥厚型心肌病基础,左心室肥厚并乳头肌粗大,而且室性早搏起源于乳头肌,常规方式的标测与消融会比较困难。由于乳头肌本身的解剖学特点,活动度大,消融术中将面临两大考验,一是导管难以固定,二是导管难以良好贴靠。我们的心脏电生理团队决定使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在Soundstar三维心腔内超声指引下为这位患者进行室性早搏微创导管消融术。
在患者清醒状态局部麻醉下,经左侧股静脉穿刺送入Soundstar三维心腔内超声导管至右心室,经右侧股静脉穿刺置管之后穿刺房间隔途径将消融导管送入左心室,精准标测到室性早搏起源于粗大的左心室后组乳头肌基底部——和术前的推断完全一致,在三维心腔内超声直视下顺利消融成功,手术全程仅用时一个多小时,X射线透视剂量极低。(见图1)。患者手术后6个小时即下地活动。
图1: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的左后乳头肌起源室性早搏消融,心腔内超声可见消融导管头端贴靠在左心室后组乳头肌的两侧进行消融。ABL:消融导管;CS:冠状静脉窦电极;Soundstar:心腔内超声导管;ICE:心腔内超声;LV:左心室;APM:前乳头肌;PPM:后乳头肌;IVS:室间隔。
以往都认为起源于乳头肌的室性早搏消除难,复发率高。该患者消融手术后3个月、半年、以及一年后再次复查24消失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完全消失。非常满意的疗效,得益于三维心腔内超声的精准解剖学定位和导管贴靠判断。
这一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心律失常的消融术,就如同在心脏里长了一只明辨秋毫的眼睛,大大提高了瞄中靶心(消融)的把握。(作者:李康 来源:北大医院心内科)
04—专家介绍
李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李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专业特长:心脏起博与心脏电生理、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
现担任: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女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介入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太阳成集团tyc151cc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