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声
2018年10月13日,首次《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临床路径》审稿会在北京成功举办。随着冠脉生理学评估的逐渐发展,FFR作为诊断冠脉是否缺血的金标准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亚太地区FFR的使用仍未达到指南要求,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推动冠脉生理学评估在亚太的进一步发展,为标准化操作、指标判读、后续培训等问题提供一条适合的解决路径;同时也为我国FFR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更新提供更好的素材与数据,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与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教授,协同国内生理学评估的众多专家,共同商拟了《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临床路径》。此次来自全国的FFR领域专家汇聚一堂,展开深入讨论,就《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临床路径》初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提出了专业的建议。
参与审稿会的专家有(排名不分先后,按首字母排序):
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珏教授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大鹏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郭宁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毅宁教授
青岛市市立医院侯方杰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新央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金琴花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姜云发教授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妍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怡教授
四川省人民医院李刚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晨光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苏晞教授
北京医院孙福成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薛静宜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易铁慈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毅宁教授
北京医院赵迎教授
陈韵岱:通过临床路径制定推动我国生理学评估的发展
会上陈韵岱教授表示,感谢大家能出席此次审稿会。目前生理学评估在我国应用数量远远不足,临床医师对生理学评价理解尚不充分。为推动我国冠脉生理学评估的发展,亟需在技术操作上制定规范性的标准;在指标的判读上建立专家们的共识;在后续推动方面形成培训范本。希望《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临床路径》能满足操作细节标准化、指标判读及后续培训范本应用等三方面作用,解决我国在生理学评估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理学评估的发展。参与此次审稿会的专家都有着丰富的FFR经验,也都是各地区与医院的一线专家,希望大家能在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就《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临床路径》初稿提出宝贵意见,并在未来推动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陈纪言:FFR使用量不足将直接影响临床医师治疗质量
陈纪言教授表示,生理学评价的临床证据越来越充分,FFR作为评价冠脉缺血的“金标准”被广泛应用。但我国目前FFR的使用率不足1%,使用量严重不足。这种使用量的不足将直接影响临床医师治疗质量,为治疗策略的制定及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虽然在推广生理学检测、改变临床医师治疗理念的过程中将有很多困难,但相信《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临床路径》的推出将成为生理学检测理念推广的一大助力。最后,感谢各位专家积极参与此次审稿会,为推动我国生理学检测理念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郭丽君:亟需制定规范化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临床路径
郭丽君教授介绍了我国FFR开展历史及应用现状,她表示,我国开展FFR技术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临床应用仍然不足,虽然病例数众多,但由于没有规范的数据收集标准,未能形成我国自己的临床数据。在FFR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更多规范化操作技术培训;也需要向临床医师推广生理学评价理念;最后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形成我国自己的临床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亟需一项规范化《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临床路径》。
专家热烈讨论,观点不断碰撞
金琴花教授从背景、适应证、操作标准以及数据解读和故障排除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此次《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临床路径》初稿的具体内容。与会专家随后展开了热烈讨论,会场中观点不断碰撞,不断融合,最后达成共识。
参会专家在采访时纷纷表示,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证明了FFR临床指导PCI策略对于患者预后带来的巨大获益,通过此次《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临床路径》的制定,将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操作规范性,改变临床医师治疗理念,体现生理学评估的临床价值,并且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理学评估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小 结
生理学检测是冠脉介入未来的发展方向,FFR作为诊断冠脉是否缺血的金标准在临床应用中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制定《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临床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推动FFR的发展,术者在操作上将更为规范,在指导PCI策略过程中更加有据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