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tyc151cc(集团)官网-2024 European Cup

专家发声

他是生命通道的救“心”人 ——记葛均波院士
2018-12-04 来源:太阳成集团tyc151cc 6280 1200

葛 均 波

心脏病学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大附一院院长

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荣获白求恩奖章

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

2017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医生不仅是生命的工程师,更要努力成为患者心灵的按摩师。”

葛均波是我国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

他主持研制了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

他作为首位国内学者在美国TCT会议上首创“逆行钢丝对吻技术”;

他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及经皮肺动脉成形术。

虽然他现在荣誉满满,但葛均波的人生起点是山东日照的一个乡村。从小喜欢练武,喜欢看武侠小说,崇拜的是《天龙八部》中武功高强、侠骨柔情的大侠乔峰。

那么今天,就让转折点直聘,带大家走进葛均波的世界。

一、最初的梦想

葛均波从医生涯的初心

1962年11月8日,葛均波出生于山东省五莲县中至镇葛家崖头村一个农民家庭。⬇⬇⬇

葛均波是山东五莲人,11岁时,他骑自行车不小心摔断了胳膊。这个小病人在当地医院接受了治疗,没想到3个月不见好。

到4个月拆掉石膏时,手臂还是抬不起,甚至没办法把食物送到自己嘴里。这可急坏了老妈,“这孩子要是就这么残废了,以后连媳妇也找不到咋办?”于是,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的母亲,给儿子大进补,吃鸽子又吃老母鸡,可就是没啥好转。

最终,他们决定去隔壁的县里走一趟,求医问药去。家人带着小板凳,在大车子上落座,花了8小时,找到了老中医。中医给葛均波服了一剂草药,在他手臂上“排摸”着,忽然嘎吱一下推了一把——就这一招,胳膊恢复正常功能了。对于这家人从邻县带来的鸡蛋和花生,老中医一把推开父亲送的礼,说:“我什么也不要。 ”

眼泪在少年的眼眶里打转。泪水不只是因为疼痛,更是出于佩服。做医生,治病救人,从此成了少年一生的理想。

后来考入青岛医学院的葛均波,自然明白了这是骨折加脱臼,前面的医生只接好了骨头,后面的医生才接好了关节。而要彻底纠正,必须再打断手臂——于是,葛均波就终身保留了这个小小“残疾”。

医生确实是有天壤之别的,我当然是要做一个好医生。”可以说,葛均波从医生涯的初心,就是来自这段当患者的经历。

二、毅然回国

婉拒了导师的热情挽留

自从葛均波励志要当医生,要治病救人后,他人生的每一步都在为了梦想而努力。

1979年,16岁的葛均波考入青岛医学院,1984年毕业后考入山东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硕士,1987年进入上海医科大学心内科攻读心内科博士,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陈灏珠教授。

1990年被公派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1993年获该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同年,他跟随导师艾贝尔教授到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任该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1997年的一个普通的周末,葛均波照常来到他所在的德国埃森医学院心内科实验室分析资料。一位心肌桥患者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半月形暗区引起了葛均波的注意。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半月形暗区并非特例。他立即找出了实验室里所有心肌桥患者的超声图像,经过仔细研究,他发现每一例患者的超声图像上都存在相似的“半月现象”。

在此之前,由于心肌桥造成的冠状动脉缺血和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缺血在表现上非常相似,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如何准确判别这两种疾病,一直是个难题。葛均波的这个发现大大提高了心肌桥的诊断率,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半月现象”,从此成为了公认的心肌桥诊断标准。

欧洲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把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称作 “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心肌桥的先驱”。 “半月现象”也被赋予了另一个名字:“葛式现象”。

在德国的九年里,葛均波收获颇丰,看得见的有发表二百余篇学术论文,取得德国行医执照,成为医院科室主任、老师身边不可或缺的助手等;看不见的有经验上的、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讲起这些,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丝轻松和快乐。他说:“那是一段不可多得的专心做研究的时光,年轻、有精力、没有杂事、不用应酬、心无旁骛。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他此后也许就会在德国过着优渥的生活。

1995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出访德国,并邀请葛均波参加晚宴。宴会上,江泽民向海外学子发出回国的邀约,他动心了;主席访问结束回国,他的日程表里也写下了回国考察的时间安排。

1999年,葛均波以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身份回国,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名医生。虽然这里是他的母校,但在同事们眼里他依然是个外来的“和尚”,最初并不看好他,觉得他杀杀小白鼠、做做试验、发发英文论文还可以,在临床上的表现就很难说了。

一次手术中,大家怎么也找不到可用来插管的血管,葛均波说:“我来!”插管在国内的手术流程里属于麻醉师的工作范畴,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承担后果。葛均波完美实现。大家说:“好像这个医生也不是只会杀老鼠。”别人治不了的病葛均波能治,别人处理不了的问题葛均波能处理。半年左右的时间,他得到了同事和患者的认可,而他自己也渐渐找回了那份久违的感觉。

表面上看一切似乎还算顺利,但只有葛均波自己最清楚,刚回国的那段时间里,自己经历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煎熬。

第一个春节休假,他将家人送回老家,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里,一边吃泡面,一边写基金总结报告。他不明白,日子为什么会过成这个样子。如此种种,他不是没有想过放弃,装满家当的集装箱还在海上漂浮着的时候,他就问过自己,是不是要原封不动地再飘回去。

“百二秦关终属楚”,他选择了“破釜沉舟”。

回首往事, 葛均波说:“ 回国这么多年,真是赶上了好时候,经过改革开放,国家发展得很好,给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大环境,可以让科学家做一些事情,回国让人有一种更加强烈的成就感。”

三、新的篇章

为无数人带来生的希望

回国后的葛均波,开创了国内多项首例,收到同行的高度称赞。

1999年4月,葛均波婉拒了导师的热情挽留,毅然举家回国。回国1年内,他实施了国内首例经桡动脉门诊冠状动脉造影,成功开展了国内首例高频旋磨术、国内首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上海首例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上海首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术和上海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

2005年10月,葛均波在经导管心血管治疗(TCT)会议上,第一次通过卫星向远在美国华盛顿的主会场直播了中国上海中山医院心导管室的3个手术病例——室间隔缺损、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和左主干“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手术,都获得圆满成功。这也是首次中国的手术转播至美国TCT会议现场,受到美国同行的高度称赞。

2010年10月,葛均波又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该项手术应用心脏导管技术而无需开胸,为那些不能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带来了希望,为我国心脏介入史谱写了新篇章。

20世纪90年代末,葛均波开始研制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他与学生们几乎放弃所有休息时间,全部扑在找材料、搞药物涂层技术上。历经多年努力,研制成功“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支架”,降低了进口支架原来可能发生的支架血栓率,极大提高了支架的安全性;并且由于国产化,大大降低了支架价格。

由于其优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自2005年上市以来,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25%,平均每年超过8万名冠心病患者获益,每年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2亿元人民币,并出口国外,为国家创汇500多万美元。“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的成功研制,大大提升了中国冠脉支架研发生产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自2000年起,葛均波联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意大利米兰医学中心,成功主办了六届东方国际介入心脏病会议,吸引了国际上30几个国家的教授及学者与会交流,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介入盛会,为推动介入性心脏病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曾多次被丹麦、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英国、美国、韩国、德国的多所大学,欧洲心脏病学会,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国际超声大会,国际冠心病大会及国内多所大学和大会邀请做专题报告。

四、将心比心的好医生

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

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葛均波每天都用实际行动在践行这一理念。

2016年3月,葛均波再度出了名。在万米高空的赴美航班上,他紧急救治了一名突发心衰合并房颤的美国乘客,并一路护航至飞行目的地。

“这次我是做了回赤脚医生。”忆起这件事,葛均波很淡然。3月31日,葛均波乘坐从上海浦东飞往美国芝加哥的UA836航班参加学术会议。正当休息时,飞机广播呼唤寻求医生帮助,葛均波即刻来到这名乘客身边。这位乘客1年前因房颤接受过心脏电复律治疗,起飞后4小时左右出现胸闷、出冷汗等症状。

当时,空乘人员拿出机上医药急救箱,然而听诊器没有振动膜,血压计也无法使用,而葛均波凭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评估救治。他让该乘客吸氧,并利用飞机上仅有的硝酸甘油酯类药物扩张血管,最后这位乘客平安到达芝加哥。

遇到此类突发情况,一些医生可能会选择回避,因为谁也不知道后果会怎么样。葛均波坦言,也有过片刻的思想斗争,但最后他选择了挺身而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每一位医生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帮助患者。

他曾在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假如我是病人》,“假如你是病人,你不仅希望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也希望刀口能开得小一点,缝合得美观一点,所以我们要换位思考,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

还有一次,有位80多岁的冠心病患者从外地慕名找到葛均波。详细了解老太太的病史后,葛均波对她说,“在您血管里放个支架,对我来说只是15分钟的事。但以您现在的情况,没必要做这个手术。”患者很不解,“我们当地的医生说我的病很严重,不放置支架不行。”

葛均波耐心解释,“您的心脏病属于稳定性病变,只要不干重体力活,不赶公交车,不会出问题。放置支架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凝结的药物,有脑出血的风险。假如您是我的母亲,我一定不建议您做这个手术。”就是这句“假如”,说动了患者和家属。

五、武侠迷葛均波

我觉得自己比较像萧峰

从小喜欢练武,喜欢看武侠小说,崇拜的是《天龙八部》中武功高强、侠骨柔情的大侠乔峰。

葛均波也有一颗侠义之心,用他的话说:"路上看到有人打架受欺负,就忍不住想上去帮忙。"

偶有闲暇时光,葛均波就喜欢拿出收藏的那些武侠小说重温一下。虽然喜欢武侠小说看似一个没什么“科技含量”的爱好,可对葛均波而言,其中的故事情节却常常可以轻松愉悦地启迪他有关医学科技创新的思考。

“比如说,郭靖和杨康同为忠良之后,为什么天资愚钝的郭靖成为了武功盖世的大侠,而天资聪颖的杨康最后却成了投敌求荣之辈?虽然他们二人的老师江南七侠和丘处机从武功本身来说都可圈可点,甚至于丘处机的武功更高一筹,但江南七侠和丘处机培养徒弟的机制却不一样。这就如同医学科技创新一样,仅仅依靠医生的天赋还不够,还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体制机制来保障这些研究能出成果,并实现成果的转化。”

葛均波认为,医生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成果就如用他们的孩子一样,也需要培养、保护等多层次多角度多体系的支持,才能茁壮成长。

做一个好医生,是葛均波自小就有的梦想。梦想的起点,是一次意外的摔伤;成为像乔峰一样的武林高手,是支撑他不断前进、登上医学高峰的内在动力;曾两次躺在手术台上,接受腰椎间盘突出手术,让他深切体会到作为患者的痛苦。

无论多少辛苦、辛酸,葛均波走过来了,谈及成功的秘诀,他更想分享的是对于机会的把握。比起一些不靠谱的梦想,有眼光看到机会、有能力抓住机会似乎更实际一些。而这份敏锐的视角、抓住机会的能力,除了努力,努力,再努力,没有捷径可以走。

文章整合资料来源于: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民主与科学、idiabetes、中国科学院学部网、齐鲁网、人民网、解放日报等的网络资料。(本文由“转折点直聘”整理而成)

上一篇:霍勇教授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谈心梗救治要点
下一篇:霍勇教授接受采访谈ODYSSEY OUTCOMES研究结果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