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019年7月26日,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起、安进中国支持的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全国启动会在苏州召开。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苏晞教授等数十位心血管专家共同参加防控中心启动。
葛均波: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是心血管疾病防、治、控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葛均波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超过肿瘤的我国首位死亡原因。面对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严峻形势,国家相继出台《健康中国2030》、《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健康战略措施,对心血管死亡率有明确的目标。2019年7月15日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提出,要从以往重点在急、重病救治拓展到防、救、治、康体系的建设。
葛均波院士指出: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的建立是从急病救治转向慢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完成心血管疾病防、治、控一体化链条的必经之路。做好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控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切实助力健康中国2030等一系列目标和指标的最终达成。
袁祖贻: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的理念与规划
袁祖贻教授对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的建设理念和未来规划作详尽阐述,他指出,目前,ASCVD患者长期管理存在医院、医生、护士和患者等四大方面痛点。针对现状,袁祖贻教授提出当前动脉粥样硬化防控的工作重点应为解决ASCVD高危患者的长期随访管理问题,首要任务应为解决PCI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管理问题,只有厘清工作重点解决首要任务,才能逐步建立ASCVD患者二级预防管理体系。
袁祖贻教授指出:“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的建设理念是通过与胸痛中心结合,以解决PCI术后患者长期随访管理问题为工作重点,并为患者提供危险分层评估及危险因素优化管理,从而建立PCI术后患者规范化的二级预防管理体系,最终降低再发心肌梗死和死亡率。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设立了广阔的愿景目标、针对不同的目标对象开展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规范化建设项目和ASCVD患者随访管理项目,借助数据云平台等设施推动ASCVD患者的规范化二级预防,加强长期随访,提高治疗依从性。袁祖贻教授希望通过“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的建立切实有效的改善ASCVD患者二级预防管理现状,提升我国心血管病预防和救治能力。
苏晞: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患者管理体系
苏晞教授指出,当前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低,LDL-C达标率不足;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依从性不佳是目前ASCVD行PCI术后患者管理的主要问题。最新研究显示,护士宣教+发放宣传台历以及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可显著提高PCI术后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由此可见,建立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患者管理体系对于PCI术后患者的二级预防非常重要,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可通过风险评估、电话随访、用药提醒、在线互动和关联家属等方式和途径解决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难以定期随访、随PCI时间延长用药重视程度下降、医患沟通不足和家人关心不足的痛点。
谈及对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患者管理,苏晞教授表示:通过对管理团队、随访管理流程、随访管理平台的建立,可很好地完成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患者管理体系构建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在防控中心建设过程中,还将引进评估监督与质量控制机制,其中,质量控制指标包括7项患者教育指标和15项随访管理指标。
霍勇:重视动脉粥样硬化防控,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实施
霍勇教授总结时表示:目前,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三高共管”、如何加强心血管病的防、救、治、康一体化建设是今后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而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的正式启动迈出心血管病防治重要一步。
霍勇教授强调: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以解决高危患者长期随访管理问题为工作重点,通过信息化建设、医护培训和患者教育实现院内外一体化管理,推进ASCVD患者危险因素的优化控制,从而建立ASCVD患者规范化的二级预防管理体系,最终降低我国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
对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中心未来的发展霍勇教授充满信心,他坚信中心能促进多学科共同推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体系建设,助力心血管行业完成《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到2022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的宏伟目标,从而实现所有心血管人的共同愿景——促进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的下降拐点早日到来。